广

历史人物

  • 夏商西周
  • 春秋战国
  • 秦汉三国
  • 两晋隋唐
  • 两宋元明
  • 清史民国
  • 历史故事
  • 历史人物
  • 位置:首页 > 悦文 > 中国历史 > 历史人物

    公车上书

    2019-03-09 09:01:16 次阅读 稿源:互联网
    公车上书,指康有为于清朝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率同梁启超等一千两百位公车联名向北京的光绪皇帝上书,否决在甲午战斗中败于日本的清当局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合同》。此举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汗青舞台的标记,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活动的开端。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斗,中国败于日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春,参加完乙未科会试的各省举人云集北京,等待发榜。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的《马关合同》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白银二切切两的忽然消息传至,群情激愤。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内地十八省与奉天三省(中国东北)举人接连响应,共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各省举人与数千北京官平易近集于“都察院”门前请代奏光绪帝。
      背景
      成果及影响
      固然,上书被清朝官方拒绝,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年夜影响。康有为等以“变法图强”为号令,组织强学会,在北京、上海等地发行报纸,宣传维新思惟。严复、谭嗣同亦在其他处所宣传维新思惟。之后,光绪帝启用康有为、梁启超等,史称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
      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都先后掉败,然则维新思惟从此唤醒、鼓励了愈来愈多的中国人,思虑中国若何救亡图存于欧日列强帝国主义,在中国汗青上有侧重要的地位。
      争议
      2005年北京大年夜学汗青学传授茅海建在《近代史研究》第3期和第4期上揭橥《“公车上书”考据补》,根据中国第一汗青档案馆所藏档案及其已公开揭橥过的档案文献,从政治决定计划高层的角度,从新核阅公车上书的背景、运作过程及其影响力。其不雅点是:“公车上书”是有两个不合的概念,一是由政治高层动员、京官组织的上书,其数量多达31件,签名的举人多达1555人次,且上书已达御前;另一个是由康有为组织的18行省举人联名上书,那是一次流产的政治事宜。并且康有为组织的18省联名上书,并不是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由此学术界进行了广泛而激烈的评论辩论,并且对“公车上书”进行了进一步的核阅和研究。

    零七网部分新闻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删除或按规定办理。感谢所有提供资讯的网站,欢迎各类媒体与零七网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零七广告
    零七广告
    零七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