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历史人物

  • 夏商西周
  • 春秋战国
  • 秦汉三国
  • 两晋隋唐
  • 两宋元明
  • 清史民国
  • 历史故事
  • 历史人物
  • 位置:首页 > 悦文 > 中国历史 > 历史人物

    翰林院

    2019-03-15 09:35:17 次阅读 稿源:互联网
    翰林院从唐朝开端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草拟圣旨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今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皇帝私家”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今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草拟圣旨,为皇室成员侍读,担负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处所官员的踏脚石。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历朝历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常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胜。唐朝的李白、杜甫、张九龄、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异常光荣的工作。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介入政治,群情朝政。翰林轨制和科举轨制是封建中国文官轨制的根本架构。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年夜夫的人生幻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世界”的表示。
      然而,成为翰林的光辉前景也使得大年夜量常识分子投身科举,造成了人才浪费。社会重文士轻技工,拖缓了科学技巧的成长。此外,翰林轨制也使得文学界和思惟界的主流处于皇帝的监管之下,对学术自由和常识分子的思惟自力起了压抑感化,有利于皇帝进行独裁统治。
      翰林,即文翰之林,意同文苑。翰林一词最早可以在汉代扬雄的《长杨赋》中看到。因为汉代文学侍从在玉堂殿待诏,故翰林院也常被称为玉堂署,明朝初年,洪武帝称翰林院为词士之林,赐御匾“词林”,故又称词林、士林院。而翰林院人员往往必须修史、订正实录,故又称为太史院。
      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渊设立由各类有才能的人士供职的官署,称为“别院”,是为翰林院的前身。除文学人才外,医卜、方伎、书画、甚至僧道等皆可入选,主如果供皇帝游乐消遣的机构,史称“翰林初置,人才与杂流并处”,当时任职者并无名号,到了高宗时,开端称为“北门学士”。唐玄宗时遴选善于文词的朝臣入居翰林,草拟诏制,初称翰林待诏,为“等待诏见”之意,有张说、陆坚、张九龄等。后来改称翰林供奉,翰林院是以逐渐演变为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
      汗青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玄宗另建翰林学士院,将文学之士从杂流平分出,供职者称翰林学士,简称学士,本身无品秩,以原品入值,由官员充当。任翰林的官员在实施翰林职责之外,与其它官员无异,照常工作。翰林学士院是负责草拟诏命、参预机务的枢要部分,而本来的翰林院也称旧翰林院,保持本来的功能,为通俗机构。后来又设翰林侍讲学士和翰林侍书学士,与学士院无关。翰林学士初置时,并无人数限额,后来按照中书舍人之制,置学士六人。宪宗时设立学士承旨,为众学士之首,零丁召见。
      翰林院始创于唐朝。初时重要收集各类文学、医卜、方伎、书画方面的人才,供皇帝游乐消遣。自唐玄宗后,分出翰林学士院,负责为皇帝草拟机密诏制,旧翰林院则无甚实权。晚唐今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的重要机构,有“皇帝私家”之称。
      唐朝之后,翰林学士院的政治地位经历过“两高三低”的变更。五代十国时代,武人得势,翰林权势大年夜降。宋朝后翰林院构造获得规整,与科举轨制的关系亦确立下来,权力达到唐今后第一次岑岭。辽、西夏、金、元时代,虽仿效唐宋建立翰林院,以拉拢汉族文人,但实权很少,辽朝更是将翰林院、国史院归并。明朝初期,翰林院恢复唐宋时的地位,达到第二个岑岭。永乐朝之后,翰林院被内阁代替,慢慢远离政治,成为撰修书史和草拟一般文书的通俗机构,但作为养才储望之所,翰林地位清贵,阁老重臣以至处所官员都从此而出。清朝时,翰林的地位并无变更。清末的政治改革,以黉舍教导代替科举轨制,使翰林院逐渐没落。清朝灭亡后,翰林院不复存在。
      唐朝:翰林的形成
      安史之乱今后,藩镇割据,寺人擅权局面严重,皇帝与朝臣结合否决寺人的斗争以及朝臣内部的党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局面下,号称“皇帝私家”的翰林学士得以在政治地位大年夜幅进步,先是草拟内制、参谋参谋,侵夺了中书省的权力;继而参预机密,权力趋于鼎盛。唐德宗时,翰林学士已有“内相”之称。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分工日趋明白。学士负责草拟任免将相大年夜臣、宣布大年夜赦、号令挞伐等有关军国大年夜事的诏制,称内制;而中书舍人负责草拟一般臣僚的任免及例行文告,称外制。二者并称两制,而内制重于外制。翰林学士也常被升为宰相。
      至唐顺宗时,翰林权力达到过一次岑岭。翰林学士王叔文与其他翰林学士实施新政,与当时集军中大年夜权在手的寺人集团展开斗争,充分应用了翰林权柄上的便利,不过最终掉败。今后寺人集团根本控制了朝中大年夜权,翰林权势又趋式微。
      五代十国时代,翰林地位较低。后晋天福五年时更曾经一度撤消翰林学士,将其权柄并入中书舍人,但后来恢复。

    零七网部分新闻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删除或按规定办理。感谢所有提供资讯的网站,欢迎各类媒体与零七网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零七广告
    零七广告
    零七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