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历史人物

  • 夏商西周
  • 春秋战国
  • 秦汉三国
  • 两晋隋唐
  • 两宋元明
  • 清史民国
  • 历史故事
  • 历史人物
  • 位置:首页 > 悦文 > 中国历史 > 历史人物

    马端临

    2019-03-20 08:42:00 次阅读 稿源:互联网
    马端临,(1254年宋理宗宝?二年-1323年元英宗至治三年,字贵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中国古代宋元之际有名的汗青学家,着有《文献通考》、《大年夜学集注》、《多识录》。
      生平
      著作
      马端临的生平不见于《宋史》《元史》,而仅见于《新元史》《元史类编》。其生平大年夜致如下:1254年出身于官宦家庭,其父马廷鸾自登进士第后在馆阁任职,曾任秘书少监,后在咸亨年间任右丞相,在汗青文献的收集和整顿方面有很深的成就。而马端临早年师从朱熹学派的曹泾,深受其影响,20岁漕试第一,以萌补承事郎。不久,父廷鸾因否决奸臣当道,受到排斥而离职回籍,端临亦随父会见,侍奉父亲。1279年,南宋为蒙元所灭,马端临以隐居不仕进行消极抵抗。自其父去世后,在元朝压力下,马端临被迫出任慈湖书院和柯山书院院长。1322年,又出任台州儒学传授,三个月辞职归里,不久病逝。享年70岁。
      端临家中藏书丰富,外加其父治学严谨,对其教导也极其严格的。加之端临天资聪慧,进修勤奋,为今后的治学打下坚实的基本。青年时代,端临就“有志于缀缉”,预备撰写汗青巨著。但因“顾百忧熏心,三馀少暇,吹竽已滥,汲绠不修”而不曾动笔。是以,他平素很重视学问的积聚和材料的汇集整顿,认为这是治学的重要门径。对于以往的史学家及其著作,他特别推许唐朝杜佑的《通典》和南宋郑樵《通志》,而对于班固等写断代史的作家,则持批驳立场,认为他们损掉落了“会通因仍之道”。他站在地主阶层的立场上,认为修史的目标在于考察历代统治者兴亡盛关于马端临的生平,《宋史》、《元史》无传,仅见《新元史》、《元史类编》,语亦不详。生平大年夜致如下。马端临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其父马廷鸾自登进士第后,在馆阁供职,曾任秘书少监,后在咸淳年间任右丞相,对汗青文献材料的搜聚和整顿有丰富的学识,且为人正派,故端临家学亦有所承。端临早年从师于朱熹学派的曹泾,深受其影响,二十岁那年,漕试第一,以荫补承事郎。不久,父廷鸾因否决奸臣贾似道,遭到排斥而离职回籍,端临随父回家,奉侍父亲。1279年,南宋为元所灭,马端临以隐居不仕进行消极抵抗。当时,屈膝投降元朝并担负吏部尚书的留梦炎曾招马端临出来仕进,遭到拒绝。其父去世今后,在元朝的压力下,马端临被迫出任慈湖、柯山二书院山长。1322 年,又出任台州儒学传授,仅三个月,即辞职归里,不久病逝。享年70岁。
      端临家中藏书丰富,外加其父治学严谨,对其教导也极其严格的。加之端临天资聪慧,进修勤奋,为今后的治学打下坚实的基本。青年时代,端临就“有志于缀缉”,预备撰写汗青巨著。但因“顾百忧熏心,三馀少暇,吹竽已滥,汲绠不修”而不曾动笔。是以,他平素很重视学问的积聚和材料的汇集整顿,认为这是治学的重要门径。对于以往的史学家及其著作,他特别推许唐朝杜佑的《通典》和南宋郑樵《通志》,而对于班固等写断代史的作家,则持批驳立场,认为他们损掉落了“会通因仍之道”。他站在地主阶层的立场上,认为修史的目标在于考察历代统治者兴亡盛衰的原因,为封建统治阶层供给经验教训,这就必须对历代王朝的典章轨制做一番订正工作。所以,从早年起,他就决心以《通典》为底本,“采摭诸书”,重编一部记述我国历代典章轨制的专著。他从宋朝咸淳九年(1273)开端预备,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290)开端纂写,直至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历二十馀年的尽力始达成,取名《文献通考》,同年发行于世。
    《文献通考》共三百四十八卷,上起三代,下终南宋宋宁宗嘉定末年(1224年)。分为田赋、户口、征榷、选举、职官、乐、兵、弄、黉舍、货币等二十四门。在《通典》的基本上广泛地汇集史料,具体地加以考据,披沙拣金,归类分目,按时代先后分列比较。同时在各条后面夹录前人和当时文人学士的群情,最后再用按语的情势阐述本身的看法。他的按语,贯穿古今,调和恰当,力争从汗青事实出发,作出谨慎的结论,尤其对于地盘轨制、兵役轨制所揭橥的看法为前人所未有。马端临生活在宋末元初,深深懂得南宋政治腐烂是导致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以,他对宋代轨制的研究工夫最深,对宋代的典章轨制,记录也特别具体,对两宋政治的阴郁面进行了揭穿,从而使书中有关宋代的记录较为真实靠得住我料价值跨越了同类的其它著作。
    《文献通考》作为一部记叙中国历代典章轨制的专著,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起了相辅相成的感化。人们说,读《通鉴》而不读《通考》,就比如读“纪、传”而不读“志、表”,只知一代的人物事迹,而不知一代的典章轨制。相反,如只读《通考》而不读《通鉴》,如同知“志、表”而不知“纪、传”。所以,只有两部书结合起来读,才会对我国高低几千年的汗青有个较周全的熟悉。《文献通考》在中国浩渺的史籍中是有很重要的地位的。而端临的卓越供献,亦当为世代所敬佩。

    零七网部分新闻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删除或按规定办理。感谢所有提供资讯的网站,欢迎各类媒体与零七网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零七广告
    零七广告
    零七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