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读者文摘

  • 精美图文
  • 青年文摘
  • 读者文摘
  • 哲理文摘
  • 位置:首页 > 悦文 > 悦品文摘 > 读者文摘

    秩序

    2019-07-31 09:50:02 次阅读 稿源:互联网

      弟子子游出任武城宰,孔子问他那里有什么人才,子游答,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肯定澹台灭明,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没有公事的时候从不到我的住处,我是他的上司,而他不巴结我。一个是,他走路从不走小路。所谓“行不由径”,径就是小路。这个说法得到了孔子的认可,后来澹台灭明也成了孔子的弟子,虽然他长得很丑。
      
      弟子们记载孔子言行,说他“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进食时,食物切割得不整齐,不方正,不吃。如果大大小小,一团乱麻一样堆放在那里,即使美味无比,也不迁就。就座前,一定把席子摆得端端正正,否则不会坐下去。
      
      行不由径,割要正,席要正。三件事,看上去都有点无厘头。但三件事之间又有着隐秘的联系,即分寸感与秩序感。
      
      从现实角度考量,很多自我约束行为,有其实际意义。比如,走小路,抄近道,诚然提高了时效,但风险系数也在提高。小路两旁草木丛生,隐藏着蛇虫之类毒物,不小心就会被咬伤;因为走的人少,小路上的坑坑洼洼要多一些,可能会崴了脚。相反,大路宽敞明亮,危险状况一目了然。“割正”亦然。食物切割得乱七八糟,虽然味道没变,但吃起来心情会受到影响。一份赏心悦目的饭菜跟一份胡乱摆放的饭菜,给人的心理感受能一样吗?日本人的美食名气不小,跟他们重视细节不无关系。他们重视颜色的搭配,食物的形状,摆盘,甚至刀在鱼身上的划痕都有讲究,做味增的豆子都是一粒一粒选出来的。“味增”是一种豆酱,作为原料的豆子是大是小并不影响做出来的品质,但这是全方位的“割正”,或者说,“割正”是简化了的、符号化的美食准则,以此要求自己,已经成为一种惯性。“席正”亦如是。一个人坐得歪歪扭扭,或许会影响别人对其内在的判断。今有“外貌协会”,看脸行事,古代并不比今天高明,第一印象也产生作用。看你第一眼就不爽,你的意见可能就会被别人毙掉。
      
      基于利益考量的条条框框,逐渐进化、完善,形成了规则与秩序。它们约束着人类的言行,帮人类规避掉一些潜在的风险。
      
      而在我们的历史实践中,有些行为是专门针对条条框框的,以打破传统为荣、为乐。你让我把衣角扯平,我偏衣衫不整,蓬头垢面;你让我定时沐浴,我偏扪虱而谈,一边在裤裆里抠虱子,一边高谈阔论;你让我按部就班,我偏放荡不羁,天马行空。魏晋风度至今仍有拥趸。
      
      结果呢,反传统反僵化反固化,听上去很美,但反完以后,还是要制定新的秩序。秩序是永恒的,“割正”是永恒的。反秩序只是建立新秩序的开始。

    零七网部分新闻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删除或按规定办理。感谢所有提供资讯的网站,欢迎各类媒体与零七网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零七广告
    零七广告
    零七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