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清史民国

  • 夏商西周
  • 春秋战国
  • 秦汉三国
  • 两晋隋唐
  • 两宋元明
  • 清史民国
  • 历史故事
  • 历史人物
  • 位置:首页 > 悦文 > 中国历史 > 清史民国

    书香馥郁白鹭洲

    2019-04-16 10:12:25 次阅读 稿源:互联网

    白鹭洲书院

    纵贯江西的千里赣江浩大碧波,给中游岸边的吉安古城,带来了商贾云集的经济繁华,也催生了文化的隆盛。从宋代开端,城里陆续兴建府县学宫和多座书院,崇文重教的传统代代传承。白云苍狗,这些学宫和书院逐渐消掉,而培养文天祥的白鹭洲书院,却历经770多年的风雨依然矗立。

    “春水引行舟,桃花夹岸流。沙明群鹭白,雨过万峰幽。”明代名流邹元标描述的白鹭洲,像一块翡翠镶嵌在浩浩赣水之中,闹热热烈繁华都会旁的这方净土显得非分特别静谧和清幽。公元1241年,吉州知军江万里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在此创办书院,从此这里成为吉安的重要地标和文化旗号,成为士平易近心中的教导殿堂。

    700多年来,白鹭洲书院遭受特大年夜水患6次,3次毁于战乱。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吉安人锲而不舍地修复、改建、重建书院20多次,这在古代名书院中极为少见,堪称中华教导史上的事业。在漫长的汗青变迁中,若干古书院鸣金收兵,而白鹭洲书院却屡经灾害而存,证清楚明了书院在吉安教导史上的崇高地位,展示了吉安人对文化的敬佩和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斗争精力。

    白鹭洲风月楼下,有块祈阳石碑,刻着“古吉台”三字,这是洲上最有价值的文物,见证了书院最重要的一次修复。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汪可受任吉安知府,刚上任就去白鹭洲不雅察,当时书院只剩残垣断壁,一片荒凉。部属告诉他,书院一两百年间命运多舛,被元兵烧毁,多次修复都被洪水冲垮,只好把书院迁到城里,辗转城西又迁城北。汪知府决定在旧址重建。为解决水患,在洲西北外围用石块垒筑堤墙,称作“永堤”,防止水流冲刷;用石块垫底,填土举高洲尾地基,称为“吉台”,在高台上建堂阁、亭楼、号舍、牌坊,再筑“内堤”以护房舍;又请名师,定院规,增学田,书院面貌一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兴建云章阁、风月楼、道心堂、六正人祠、斋舍等百余间,是院史上最大年夜范围的一次修复,重要建筑幸存至今。《白鹭洲书院志》里,记录了府县官员、乡绅名流、市平易近庶平易近捐献财物建筑书院和赞助办学的大年夜量事例,像阵阵春雨润泽津润膏壤,安慰着人心。捐献善行不堪列举,清道光八年(1828年),庐陵县钓源村欧阳慎捐献二万余金重建被洪水冲垮的书院;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将书院迁回洲上时,庐陵县殷商胡日升,捐献三万金独资重建,吉安府赠予“饰馆储英”鎏金匾予以嘉奖。从显官名宦儒士到平平易近庶平易近,合营谱写捐资办学、崇文兴教的嘉话,书喷鼻在义积德举的良风美俗中代代传扬。

    为什么吉安人不畏艰苦、矢志不渝地屡次建筑白鹭洲书院?为什么那么多年来官平易近挺身而出捐献财物?因为它是一座文化丰碑,一杆领航的旗幡,集中表现了“文章节义”这一庐陵文化的重要特点,是处所文明史上的精力高地,依附着无数吉安人的追乞降幻想。

    “鹭飞振振兮,不与波高低;地活泼泼兮,无分水器械。”这是白鹭洲书院里,清代江西最后一位状元、书院山长刘绎书写的楹联。“鹭飞振振”,寄意学子们像纯粹的白鹭,以弘远年夜的志向大胆地飞向蓝天,“不与波高低”,就是不与世浮沉,逝世守气节,保持心中的信念;下联似乎是描述白鹭洲的情况,实际意为扎根于万物萌动的膏壤,不抱残守缺,接收各类常识养分修炼操行,进步本身。

    此次会见,对文天祥影响极大年夜。在今后的抗元斗争中,他始终切记太师长教师的教导与期望,自发地担当起救国救平易近的重担,不平不挠,为之斗争不止。德

    零七网部分新闻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删除或按规定办理。感谢所有提供资讯的网站,欢迎各类媒体与零七网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零七广告
    零七广告
    零七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