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清史民国

  • 夏商西周
  • 春秋战国
  • 秦汉三国
  • 两晋隋唐
  • 两宋元明
  • 清史民国
  • 历史故事
  • 历史人物
  • 位置:首页 > 悦文 > 中国历史 > 清史民国

    明清宁国商人新探(一)

    2019-06-29 08:36:09 次阅读 稿源:互联网

    明清宁国商人新探

    董家魁

    宣城汗青文化研究微信版第187期

    摘 要:宁国商人的经营萍踪普及省表里,在促进农副产品商品化、加快经商地区贸易成长、保护社会稳定成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感化。宁国商人与徽商并称“徽宁商帮”,是明清时代安徽境内两支有名商帮。二者有着类似的兴衰过程,经营中存在既合作又竞争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明清;宁国商人;徽商

    明代中期起,跟着商品经济的敏捷成长,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商帮”接踵在国内鼓起。个中,宁国商人是鼓起于皖南地区的一支重要商帮,常与徽商并称为“徽宁商帮”。一般认为,宁国商人是指明清时代宁国府所辖的泾县、旌德、宁靖、宣城、宁国及南陵六县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它鼓起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形成于嘉靖、万积年间,鼎盛于清康熙、乾隆至嘉庆之际,衰败于清咸同年间。揆诸明清商帮史论著,宁国商人研究虽有部分成果①,但宁国商人的兴衰过程、宁国商人在经济社会成长中的感化,及其与徽州商人之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尚脆弱。本文根据大年夜量的宁国商人史料,试图对此问题商量,就教于方家学者。

    一、宁国商人的兴衰

    清咸熟年间,宁国商人开端陵夷。宁国商人逐渐衰败的原因重要有二,一是“天灾”,二是“人祸”。天灾方面,清咸丰元年开端,宁国府境内天然灾害频发,洪水、蝗虫、瘟疫等交相残虐。如咸熟年间,宣城县境内“水患接踵、疫病大年夜起,乃至境东南一带,十室九空、人少烟稀,地盘荒凉、满目疮痍。”[10]2又如当时的宁国县,“瘟疫后,宁国土著人幸存者十不及一。”[11]743人祸方面,咸丰、同治年间,清军与宁靖天堂军在宁国府境内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战斗,宁国商人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均受到了致命摧残。以旌德县为例,咸丰六年始,旌德初遇旱涝瘟疫,复遭清军围剿宁靖军的兵燹洗劫,成果“壮丁存者不及十分之二,老弱妇女百不存一”[7]87。从“咸丰十年,突遭兵燹,郡人流寓,苦无公所”[12]383等材料来看,宁国府其他各县的情况也大年夜体与旌德类似。

    宁国商人鼓起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形成于嘉靖、万历之际。成化以前,宁国府县之人多以务农为本,仅有少数人经商,他们“力耕织,薄商贩,敦俭朴”[1]卷9《风气》,过着勤奋俭朴、自给自足的生活。然而到明弘治年间,宁国府人纷纷走上商贾之路。如旌德“弘治以前,人心甚古,乡里之老有垂白不识县官者;今后渐变渐靡,舍本而务末”。[1]卷9《风气》泾县在弘治以前“男勤于耕,女勤于织,鲜事商贾,尤贱工作”,嘉靖时则“商贾亦远出他境”,[2]卷2《风气》此后更是“操奇赢,走四方者多矣”[3]卷4《风气》。嘉靖、万历时人张瀚说,“自安、太至宣、徽,其平易近多仰机利,本末倒置,唱棹转毂,以游帝王之所都。”[4]卷4《商贾纪》时人章潢在其所辑《图书编》中,更称宣、歙之间“其平易近尽仰机利,行贾四方,唱棹转毂,以游万货之所都而握其奇赢”[5]卷36《南直隶图叙》。由此可知,明嘉靖、万历时代,宁国府人结伙外出经商已蔚成风气,成为继徽州商帮之后的皖南第二支商帮。

    宁国商人的鼓起与形成,是由多种身分综合感化的成果。其一,商品经济的成长。宁国商人受当时社会经济成长的大年夜情况影响而鼓起,《宁国府志》将此情况称为“势”,“百工身手之人,商贩行游之徒,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亦势使然也”[1]卷9《风气》。此时,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今夫世界之人不为商者寡矣,士之读书将以商禄,农之力作将以商食,而工而隶而释氏而老子之徒,孰非商乎!”[6]卷10《江湖胜游诗序》其二,迫于生计。明成化年间,受人多田少、天然灾害、人口激增等身分影响,宁国府所辖六县人地抵触骤然加剧。据本地文献记录,“平易近食夙夜迟早

    零七网部分新闻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删除或按规定办理。感谢所有提供资讯的网站,欢迎各类媒体与零七网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零七广告
    零七广告
    零七广告